Saturday, September 29, 2012

疯子请让开

有一个地方,只靠两口井来提供水源。所有的人民都供用一口井,另一口井则是国王和皇后所专用的。国王很有才智,皇后也很贤惠,几十年下来,人民都奉公守法、安居乐业。

直到有一天,一个魔鬼路经这地方,看见这样的太平,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他开始想尽办法要破坏这一切。第二天早上,他趁大家还在熟睡中,偷偷地在人民用的井上撒下毒药。所有人喝了井水后都开始变得疯癫起来,农夫不再耕种、商人不再做买卖,大家只管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偶尔还毫无理由地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全国一片大乱。国王看见这样的情景,立刻命令警察把所有闹事的人都关进监狱。可是,警察也和人民喝同一口井的水。他们觉得国王变得不可理喻,国王疯了!警察不但没有听从指令,还把“国王疯了”的消息传出去。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大家把王宫给包围起来,要捉拿国王,把国王给铲除掉。这时候,皇后很着急、很害怕,她建议国王立刻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聪明的国王看出了问题所在。他拉起皇后的手,毅然地走出王宫,在人民的辱骂声中,走向那口属于人民的井,把井水喝下。然后,国王和皇后也变成了疯子。所有人民都认为国王痊愈了,大家开心地欢呼起来。

从此,所有人都活在疯癫中... 至少,旁观者是这么认为。


这是Paulo Coelho 的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里的其中一段故事。(最后一句是我自己加上的)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这故事听起来很熟悉?好像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和国王一样,被一群疯子包围着,被他们羞辱、咒骂,只因为你和他们的想法和言行举止完全不一样?而你,会选择像国王那样,为了明哲保身而改变自己来迎合大家?还是,你会坚持己见,排除万难,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

这些疯子其实是魔鬼的替身,用来打击你,削减你的意志力。但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把他们当成踏脚石,让流言蜚语磨练你的毅力。所以,当你身边的人再一次地取笑或藐视你正在努力的事时,请别感到委屈。同时,也请原谅他们的无知,他们只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正常的疯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说出,到底疯癫的是疯子,还是疯子才是正常的?只要“河水不犯井水”,那就天下太平了!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渐行渐远

戏看多了会腻;零食吃多了会腻。

原来,想一个人也会腻...


Sunday, September 23, 2012

等待中...

突然有种渴望,渴望哪一天能一手拿起护照,和家人交待出发日期和归期就从此销声匿迹。不带任何行李,没有任何牵挂;不设下任何时间表,没有任何束搏。或许,偶尔家人朋友会收到我在某个国度的明信片,然后,花了几分钟想象我过着怎么样的日子。

但,在那之前,我得先让工作上轨道,让经济有一定的基础。有人说,到了那个时候,你又会有其他牵挂,让行程一拖再拖,到最后落得有心无力的下场。

我想,等待自由游走的过程,是一种铺排。这过程将塑造出更沉稳的性格,带着充满历练的自己看世界,应该会看得更多、看得更透彻。说走就走,固然需要某种程度的勇气和洒脱;而耐心等待对的时刻,却需要很强的耐力。正因为蓄备多时,一旦日子定了下来,任何人或事都阻挡不了。

之所以要等待,除了缺乏经济上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旅行并不是我的第一位,至少,一个人的旅行不是。每一次收拾行李,总是先把重要的、大份的物品放进行李箱,然后才把琐碎的东西塞进剩下的空隙。旅行对我来说,就有如那些琐碎的物品,不带着走总是觉得少了什么、没那么完美,却也无伤大雅。

如果你是那种一旦脑海闪过一个地方的名字,就可以立刻放下一切向机场奔去的人,那恭喜你,你已经做到了活在当下;但如果你在工作上有未完成的理想,又或者有一家子的人需要顾虑,也请你别觉得那是一个负担,要好好享受。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在工作上有清晰的目标,只要你不是因为虚荣心作祟而不断向上攀爬,忽略了所有工作以外的事就好了。更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身边有值得你为他们放下自由,值得你受束搏的人。

一个人的旅程什么时候都可以展开,但有些人一旦错过了,就追悔莫及。我清楚知道,父母正一天一天老去,家里的几个小瓜正一天一天地长大...... 而我,不愿在他们心中一天一天远去。

与其在旅途中积累历练,我选择让历练丰富我的旅途。

一个人的旅程,我始终渴望着...

Friday, September 21, 2012

职业病

法医部--一个让人深感无常的部门。不是因为经常看见尸体(其实三个星期才看了三具)、近距离接触死亡才这么说。

三个星期了,无时无刻都把手机带在身上,睡觉把它放在枕头旁(太不健康了!),甚至一反常态,把震机状态给删掉,为的是要第一时间收到解剖案件的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当你认为不可能有案件了,想打电话和朋友聊天,电话就在这个时候响了。又或者凌晨三点多熟睡中,又是一通电话,赶往医院的路上,眼睛还没完全睁开!

一个星期过去了,眼看两个星期也即将过去,手机始终没响过。以为可以继续风平浪静地过日子,然后,它又在这个时候响了。有够无常了吧?

但我还是很喜欢与一群同在法医部内的朋友一起吃饭,看见大家一坐下就很自然地把手机放在桌上--一个最显眼的地方,十足的默契!或许,大家本来就有这种习惯,但至少我是进了法医部后才这样的。

不过这样的日子,再多一个星期就会结束了。送走尸体后,我就要去到另一个极端--迎接新生命!这样的安排,实在是太妙了!

突然有种期待 + 兴奋... (是期待下一个部门还是等一下的解剖?有点说不上来。)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慰藉


一首听了足足一年多,也还听不厌的歌。

尤其是其中一段:
我知道你肯付出  却不懂该如何表达
我知道你不喜欢  成人世界的伪装
我知道关于未来  你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次听,就被这一段弄哭了。只因那完全是当时的心声、当时的困扰。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跟我说出那番话,我肯定感动死,因为那代表对方很了解我。

了解我的人不多,只因我也不大想被人了解。
“河水不犯井水”的相处方式,会让我觉得比较自在。

看到这里,如果你说:
“其实你很希望别人能了解你。”

我也不否认,因为我的生活充满着矛盾。

总觉得要了解一个人,就得和对方相处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也就在这个时候,让你发现自己想象中的他/她要比现实美好多了。在我没有足够的信心来包容对方前,保持距离应该比较安全,不是吗?


还是让我从歌曲中找回那种被了解的温暖吧...

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唯一不变

前几天在脸书上看到一个帖子,内容是:想想看,三年来,你唯一没变的是什么?(理想、工作、体重、脾气、穿衣风格、恋人、性别、手机号码、智商,还是全都变了?)


又是三年?

打开了收集杂物的箱子,把三年前的一封信拿出来,再启动电脑,找出三年后的今天的一封电邮。

哈,果然是一样的!虽然句子不完全一样,但我想写信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在三年后向你说同一句话,他不可能是说谎。


把信收好、把电邮存好,以后要是心中再掀起涟漪,就把它们拿出来,让缅怀的心彻底关上。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牵挂

姐姐说,小瓜要跟我说话,但我却错过了那通电话。

可我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形...

姐姐告诉小瓜:
“小姨没接电话,小姨没空,我们改天再找她好吗?”

这时候,小瓜傻傻地看着姐姐几秒钟,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然后把姐姐的手机抢过来,似懂非懂地按了几下,再自顾自地玩。

不对,现在的她,或许会瞪大眼睛,一脸正经地说:
“小姨要读书啊?”


不知道“小姨”在这小脑袋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时而消失无踪,又时而冷不防地出现?

而这小瓜在小姨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个让人想到都乐的小鬼... 希望下次回家,她不要看到我就把我一手推开就好了。毕竟,在我离开前,她还是那个在我把长发剪成短发后,得看上半天才肯“接受”我的小鬼...

不再固步自封

翻看着以前的日记,觉得自己原地踏步,三年前的问题到了今时今日依然困扰着我。

如果,三年前的我能够自律点,或许今天就能看得更多。
原来,执着是一颗无形的绊脚石,狠狠地让我摔了一跤。
原来,我一直都没站起来。
原来,三年前你就给了我一个放下的机会,只是我没珍惜。

写日记除了可以发泄,也可以有警惕的作用。我不应该放弃这个习惯的。
三年后,不,已经浪费很多时间了,三个月后,日记中不会再出现同一个人。

有些人真的不值得你去等待,不值得你花时间、心思...
又或者说,有另一些人更值得我去花心思。

逝去的日子已无法追回,就以今后加倍的自律来补偿吧!

谢谢你提醒了我,你只不过是我生命中的其中一个过客。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最美

有一次,老板吩咐我去跟进一个病人的状况。几次的检验都发现他的血压偏高,这对一个即将被推进手术室的病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那个早上,我向病人道明来意后,便开始量血压。病人并没有高血压的病历,我叫他试着放轻松。

突然,病房的另一端传来一把声音:
“深呼吸...” 然后尾随着几把笑声。

我转过头,才发现整个病房的病人和探病的家属都在看着我量血压。(有那么精彩吗?)我以最快的速度把血压测好,病人吃了药后,血压总算稍微下降了。

我告诉病人:
“上压150,比昨天降了一点,可是还是偏高。”

病人无辜地看着我:
“我紧张... 我...害羞!”

哈!还真是被他逗笑了。

“放松心情,你又不是第一次进手术室。” 我说。(好像没什么说服力)

病人却以他最灿烂的笑容来回应我。


几个小时后,在手术室内看见同一个病人。换了衣服,戴上口罩后,病人已经不认得我了。我像往常一样,为病人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接上各种仪器。当血压器一接上后,不得了,病人的血压竟然去到180!

我看着病人,他脸上差不多每一块肌肉都是僵硬的,绝对没有夸张!

我轻拍着他肩膀:
“放松心情,不需要害羞的。”

然后,病人转过头看着我双眼:
“哦,你是... 哈,好的好的!”

虽然血压并没有降下来,但他看起来自然多了。

过了几分钟,老板吩咐我为病人注射麻醉药。

“等一下要是觉得困了就睡下吧!醒来后就已经回到病房了。”
我一边打入麻醉药,一边说。“醒来后就已经在病房内了”,这是病人对前一次被麻醉后的印象,

“哈,好!好!” 病人再一次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笑容。麻醉药很快地起了作用,病人慢慢失去意识,手术也就开始了...


要是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我还是喜欢与病人有较多的互动。病人的笑容总是为那沉闷的手术室带来生气。

最重要的是,我想,恰当的互动应该比叫病人祈祷来得有用!我并没有质疑祈祷的作用,只是认为穿上制服后,言行举止也应该要稍微科学化。(朋友说的)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2

几件事

#1
有时候,真的觉得那些向来不那么受欢迎、我行我素、不修边幅的人还来得好相处。至少,生气的时候可以很直接地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来。

#2
朋友,其实我也开始讨厌那么不干脆的自己。总有一天,我会像你那样,说走就走,同样的话题不会再出现在这里。去到沙巴记得给我寄明信片。

#3
当生活慢慢地失去该有的条理时,家人的一个讯息让你记起了那久违的温暖。然后你下定决心,把房间打扫干净,把三餐吃好,把身体照顾好。

#4
当我说没关系的时候,是真的没关系。而同一句话,我不会说第二次。做错事的是你,请别指望我会花时间来安慰你或说一些让你好过的话。

#5
单靠情商也成不了事,我想我更缺乏的是智商。先把情商摆在一边,让智商迎头赶上。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最怕

摆在桌上的又是一堆药和一包面包。病了这么多次,当然也学乖了,不至于再让自己晕倒在街上。

唯一不变的,是每一次生病都会特别想家。

但有时候会质疑:
是因为生病而想家?还是因为想家而生病?


也有的时候会质疑:
妈妈是真的听不出我死忍眼泪而颤抖的声音?还是假装没听出来?

Sunday, September 9, 2012

前世修来的

很久都没看鲁豫的节目了,今天突然想起便随手选了一集来看,说的是焦刘洋的故事。(有人说名字决定人的一生,看来是有一定的根据。)

看到她与赵菁的那一段,当她提到她俩的友谊已有十七年时,我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的“老死”。也就在这个时候,手机响了,竟然是她--我的“老死”!

我不想说这是巧合,我始终相信心灵相通是存在的。总是喜欢向大家炫耀说我有个认识了十七年的知己。其实,那只不过是个数目,不应该时时刻刻放在嘴边的。但正是在这些岁月里,我们的默契一点一点地建筑起来。也因为时间,让我们看见对方对自己有多重要。

记得有一个晚上,临睡前看着手机,就有种感觉,不知道她会不会找我?要不要等她的电话?后来,想到她当晚有上课,上完课后也大概不会有力气找我,便很安心地睡觉去了。(我手机是24小时处于震机状态的)结果,第二天早上当真看见她的未接来电,才知道她因为心情不好而没去上课!我内疚了好几天!!

然后,上天安排我们在同一个时候在感情上受挫。时而我安慰她,时而她开解我。很喜欢纪文惠的《怎么啦》,尤其是那一句“嘲笑你不顾一切爱得有多傻”,写得太贴切了!好友之间总爱嘲笑对方,而且总爱找你的死穴来嘲笑,嘲笑得一针见血。奇怪的是,你不会因为这样的嘲笑而生气,反而因为被说中了而决堤。

别人都觉得我常常一个人,很孤僻。事实上,我心里明白只要我开口,就会有一个人愿意放下所有事情来陪我。所以,我承认我的孤僻,但我并不是一个人...

关于尊重

当我们在争论着自己的组长有多无能,为她令大家失去了一个学习机会而抱怨的当儿,坐在前方的是一群刚失去至亲的家属。

当然,我没有必要刻意跑向前去慰问。但我想,我应该以肃静来表示我对他们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需要面对。而在每个人的眼中,自己的问题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这很正常。我们不需要去理解或感受别人的问题有多严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你不可能会了解),只要做到尊重就够了。

正如我们不需要因为别人的悲痛而伤心,但也不至于在一副副悲伤的容貌前大声喧闹吧?

这已不是合不合乎职业道德的问题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尊重,更何况我们都是受了十多年教育的准医生?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变则通

从小到大,都有一种习惯--当思绪被困扰时,就会停下手上的所有事情,专注地思考,直到心情恢复正常为止。不同的是,一开始五分钟就能想通的问题,后来增加到五天、五个星期、五个月、五年......

以前,把事情想通后,心情是兴奋地,还带点激动,仿佛发现了世上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慢慢地,这兴奋转变成释怀,平静地、舒服地...

换着以前,我会说自己长大了。但现在看起来,“我想我真的长大了” 这句话,好像没什么说服力。就好像当你做了一件本来原意很好的事情后,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宣布“我今天捐了一百块给那些穷人”,那样地大煞风景。有些话要是很故意地说了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如果我说自己长大了,这反而显得有点幼稚。又或许,这名词(还是动词?)在我心里已经落伍多时了?

此刻的心情很平静,从来没有过的平静。我慢慢地想、慢慢地写、慢慢地记着... 不愿让任何事情打扰如此美好的平静。

想起了阿姜查的一本著作《静止的流水》,坦白说,直到今天我还没能真正明白书名中的境界。“静止” 的 “流水” ?佛学好像总是喜欢把两个极端的形容词强加在同一件事上,乍眼看去,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让你恍然大悟。

就好像这个晚上,我尝试阻止头脑的多把声音进入我的思绪,简单来说是不想任何事、把头脑放空。(我不是在故弄玄虚、班门弄斧地把文字复杂化,只是有时候看起来简单的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静静地听着音乐,头脑装的统统是音符,没有语言文字、不给予任何评语、没有好听或不好听、没有喜欢或不喜欢这音乐,让音符发挥属于他们自己的旋律。

然后,我看见那优雅的平静出现了。它像个胆怯的小女孩,来到一个空无一人的舞蹈室,对着镜子僵硬地摆动四肢。她闭上眼睛,深深地呼气、吸气... 这时,她(它)心中的旋律响起了,开始有节奏地跳着,身体自然地扭动着,慢慢地翩翩起舞,陶醉其中... 此刻的我,就像个偷窥者,静静地观察着心中萌起的平静,任由它逐渐扩大,在我身体内、思绪中自由流动,感染每一个细胞。或许,我也可以很玄地把它称为“流动的平静”。

每一次的不顺心总会让我自我封闭,每一次的自我封闭总会逼着自己沉淀下来,而每一次的沉淀总是让人有所顿悟。


我相通了一些事,但我不是长大了/心智成熟了/老了(管你爱用什么形容词),我只是让自以为长大了的自己,回到那个拥有全世界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