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8, 2011

知己难寻

那天在朋友的生日聚餐中,我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着,听着身旁朋友的谈话。

坐在斜对面的朋友突然冒出了一句: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安静?”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
“难道我的安静打扰到你了吗?”

当然,我并没有这样回答他,只是敷衍的一句:
“在打听各种各样的八卦!”

安静?好像很久都没听过这样的形容词了,至少,中三以后,和我混得熟的朋友都不会这样说我。

小学到中一、中二,给人的印象大概是胖胖呆呆地,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首先打开我话匣子的人,应该就是她们了...

我和霞自小学一年级就认识了,但真正成为好朋友是五、六年级的事。我们一起升上中学,进了同一班。第一天上课,大家兴奋地选择自己的座位,我和霞迟了进班,最后好像只剩两个位子。中学的课室,桌子是两张两张地并列排着。不知道为什么,我选择的座位只有一张桌子,而霞刚好坐在另一边。趁着老师走到后面去巡察,霞飞快地把桌子拉到我旁边的空位。没人发现,我们暗自欣喜。瞥见原本坐在霞旁边的仪,她被霞突如其来的动作搞得有点不知所措。和霞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看她一个人,就主动和她说话。后来,老师重新安排了所有同学的座位,我和霞分开了,也忘了后来是和谁坐在一起。现在回想起来,和霞与仪三人的友情,应该就是在那几分钟开始的...

开始时,即使我们三人经常走在一起,但我也不是什么都和她们说。多数的时间,都是她们俩在交谈,我在一旁听。慢慢地,我发现她们好像什么事都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的也说,不好的也说。我在想,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拿出真心,诚恳对待,没有任何隐瞒地吧!一天,我鼓起勇气,和她们说了我家里的事。那件事,我从来都没和任何一个朋友提起,那时候觉得家丑不能外扬。说出来以后,也没有想像中的难堪,没有了秘密,和她们相处时反而更自在了。之后,我开始和她们分享每一件事,开心地也说,不开心地也说...

中四时,我们都选择了理科,又安排在同一班。老师觉得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就让我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中四的课室,桌子依然是两张两张地并列排着,仪不想我和霞其中一个独自一人坐,就坐到了另一个朋友的旁边。到了中五,则是我和仪同座。不管和谁坐在一起,只要我一闹情绪,对方都能第一时间察觉得出来。少说了一句话,或是语气不同了,她们就知道我有点不妥。我通常不会第一时间就说出原因。她们也知道要是直接问,我铁定不会全盘托出。她们会开始想,一天内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我和什么人什么事接触过,然后就会开始乱扯一番...

“是XXX欺负你吗?是XXX还没做吗?是担心考试吗?是“阿姨”来了吗?...”

有时候天南地北地胡说一通后,终于被说中了,我再次地被同一件事刺激到,委屈地把一切说出。说出来以后,虽然事情也没有解决到,可是感觉超爽的!

上大学后,即使分开了几千公里,即使只通过短讯,她们好像也能感应到我的心情。那一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东西,勾起了一些回忆,超不开心地,哭了一番后依然无法释怀。发送了一封短讯给霞,普通的问候,看看她是否有空。或许是哭累了,等着等着,很快就要入睡了。过了大概二十分钟,感觉到手机的震动,是霞。那时候心情差不多平复了,只和她闲话几句就说要睡了。但她好像察觉到什么,开始追问:“又是因为XXX吗?”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一说就说中了。我又乖乖地说了出来...

亲情、友情、爱情,当然亲情永远排第一。曾几何时,我以为爱情是排第二,因为总有一天爱情会变成亲情。那时候的我不知道,原来友情也可以变亲情。

那天临睡前,我和霞开玩笑地说:
“没关系啦,有你就够了。”

她不知道,那一刻,我就真的只有她...

Saturday, January 15, 2011

钱不够用

在印尼念书,身边的朋友多数都来自马来西亚,是某一政府机构奖学金的学生。最近在讨论区里看见一个新课题,他们想要求该政府机构重新调整学生津贴。看到朋友这样的要求,我老是觉得有点不对劲。起初,我以为自己大概是在妒忌别人怎么这么幸福,有花不完的钱,即使不够也可以摊开手要求更多。后来想深一层,奖学金是他们努力读书,用好成绩辛苦换来的,并没有白拿啊!但我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虽然事不关己,这事却总困扰着我。所以,我花了一点时间,理出了一点头绪...

近半年来,日惹正面临通货膨胀,生活水平的确逐渐提高了。但据我所知,所有拿着奖学金、被政府派来的学生每个月有将近八百令吉的生活津贴。我每日三餐温饱,偶尔为朋友庆生、庆祝特别节日而奢侈地到较昂贵的餐厅吃饭,一个月也顶多是四、五百令吉。虽然说是通货膨胀,也不至于涨整倍,即使涨了一倍,八百令吉的津贴也应该是刚好足够。怎么大家都怨声四起,不断埋怨呢?

我知道一些朋友本身的家庭背景相当不错,在家习惯享受、习惯穿好的吃好的,这是别人的生活方式,我无权过问。但我在想,他们是否以在家的花费方式为标准,而觉得钱不够用呢?是否觉得每个月八百令吉的生活津贴不够去网咖、唱k、买手机、买名牌?抑或是,他们纯粹想为自己争取该有的福利?听说,在同一个政府机构,被安排到印度去的学生,生活津贴比他们要高得多。或许他们觉得,同样得为政府服务十年,相较之下,他们好像吃亏了。是否要求提高生活津贴,只不过是想争取回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东西?我想像力不怎么丰富,想了很久,只想到这两个原因。

这投诉的行列,我想是少不了父母。中学时期,就曾看过有关这样的报导,父母不满该政府机构为孩子所提供的生活津贴。当时,我还真的以为这群学生得在异乡挨日子了。但此刻的我却有不一样的观点。现今的孩子像是来自温室的花朵,用的是上等的肥料、喝的是上等的清水。当他们一踏出温室,所有的一切都变了... 阳光变得炽热了、肥料是劣等的、水是未经过滤的雨水。他们过不惯这样的生活,纷纷向父母投诉,而父母也真的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外国受委屈了,心疼孩子。孰不知,比起在沙漠,他们已拥有一切基本的生活条件了。

其实,政府当初为何要提供奖学金给学生?或者说,奖学金的目的何在?我个人以为,奖学金是为了帮助清寒的优秀学生,让他们免费升学,提供一些生活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难道,现今的奖学金早已变相,赞助者得承担学生在升学期间的一切开销?据说,我的朋友们想把生活津贴增加50%,那该有上千令吉了。我想,不管在印尼还是马来西亚,一些底薪家庭也未必有这样的收入吧?同一笔生活津贴,有的人可以把一半分给同在印尼念书的妹妹;有的人能把剩余的钱存起来,趁着假期到欧洲国家去当交换学生,所谓的钱不够用,是否只是因为理财不当?

当然,我很尊重我的每一个朋友,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针对任何人,只是这件事让我考虑到一些问题。如果,我也是其中一个拥有这笔奖学金的学生,我是否还能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还是,我也会是愤愤不平、大声抗议的那一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