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11

郁闷

突然好像和你聊天,已经很夜了,不敢打电话惊醒或许已熟睡的你,便上网看看你在不在线。几个在线的名单上都看不见你的人头,有点失望。

找不到可以谈天的人,突然觉得好寂寞。不是说身边没有朋友,只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庆幸的是,我还有你们。你们总是让我觉得骄傲。毕竟,知心好友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

朋友啊,我遇上烦恼了。虽然事情不是很严重,看起来像没发生过一样,但我不知道何时何事会把导火线给点燃,然后一烧不可收拾。这种事,唯有你们才能明白。因为,我们都是同病相怜的孩子。

真的好想、好想、好想回家。这里的所有人都在打仗,我的慵懒已经给人添了一些麻烦。不喜欢这样不负责任的自己,但我是无能为力了。这样忙碌的生活,有点窒息。或许以后回想起来,这根本不算是什么,但对现在的我来说,这路真的很难走。有人会说,难,也得走,走一步算一步吧!这道理我当然懂,实践起来却让人心力交瘁。

朋友,我巴不得马上飞回家,然后在星夜下与你促膝而谈...


人,不是时时都得逞强。适当的时候,也需要伸手请求援助。

(图片取自网络)

Friday, June 24, 2011

你是否还在?

在电影里,当男女主角得分开一段时间时,其中一方总会含情脉脉地问对方:
“你会等我吗?”

又或者,较悲惨的结局,女主角望着正坐牢的男主角,同样含情脉脉地说:
“我会等你。”

我在想,当你下定决心决定去等一个人时(而不是随口说说而已),那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样重的承诺,有谁真的成功地守住了?即便在说的那一刻,你是真心的。但,两年、三年过去了,你,还是原来的你吗?

真的要等一个人,其实不一定要说出口。要是说了出来 ,不管对于对方或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无形的捆绑。等待,不是一个承诺。它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动作。没有了对方,日子依然能照过,而且还过得挺好的。但,偶尔当你看见一样东西、听见一首歌曲,心里会想起那么一个人;当你认识一些异性朋友,你会不期然地拿对方与心里的那个他/她作比较,然后觉得还是自己的他/她比较好。生活中所有大小的事,你都想与这个人分享,却因为害怕对方的冷漠,总是握着手机,看着对方的号码,迟迟不敢按下键钮。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把电话拨通了,但一听见对方的声音就立刻把电话给盖掉。等待就是这样矛盾,一方面挂念着对方,另一方面却害怕对方给你意料以外的回应。

当你对一个人说出“我等你”这三个字,听起来很浪漫,要是做到了,是遵守承诺(好像失去了原本浪漫的情怀);要是做不到,就变成了所谓的背叛或不忠。

感情这回事,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吧!


我没有在等你,只是,心里一直都给你保留了个位子。

(图片取自网络)

Thursday, June 23, 2011

压力,你赢了!

最近发现自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喜欢在最后一分钟才赶完手头上的任务,却很享受那样的推动力。

可是,几个月下来,被堆积的事实在是太多,这“最后的一分钟”好像不怎么够用。其实有些事勉强还能拖到下学期,但我还是为自己选择了这种过份充实的日子。至少,现在的我是无暇胡思乱想了。

离回家的日子,还有一个月又六天。不知道是否能安然度过这一个月,更不知道是否能顺利完成每一件事。能够做的也只是尽量善用剩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活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有时候难免会想,要是所有事都因为一时的不知量力而被搞砸了,会有什么后果?

后来,无意中看见一句话:害怕失败,比失败本身更可怕!

想想也对,最坏的后果也不就是失败而已,跌倒了自己站起来就好,不必怕被人笑、不必怕没人扶。


如此“高压”的生活,使人格外珍惜欢乐轻松的时光。每当与朋友说笑时,总是感觉到紧绷的脸部肌肉得到了松弛。然后,脑海出现了一个诡异的想法:哦,我在笑!

通常,当人听到幽默的笑话只会觉得:哈,这故事真好笑!与朋友闲聊时的开怀大笑,也是边笑边想着谈话内容。有谁会边笑边想着自己在笑?

有点怀念那种即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前伏后仰,也没有刻意地察觉到自己在笑的日子。是否,这就是成长的后遗症?


苦中作乐,就是在苦闷的脸上挂上一张上扬的嘴吗?

(图片取自网络)

Tuesday, June 21, 2011

心灰意冷

很久很久以前,我不再对你要求什么。从你让她流泪的那一天,我不再信任你了。后来,她原谅了你,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但她的确一步一脚印地走了过来。

所以,我也继续地爱着你。

我们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但却想不到你以背叛来报答我们。为什么要让爱你的人一再地掉泪?你可知道,你伤透了所有人的心?

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没关系,我还有她,她总是默默支撑着我。但我在心里暗自许下承诺,以后,要是你需要我,我一定会在你身旁。一直到昨晚之前,我都是这样想的。

我不想埋怨你、埋怨上天、埋怨任何人,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你要这样做?是为了我?

别人的轻视、取笑、讥讽,我都不怕,我最怕看见她哭,即使只是从第三者口中听说她哭了,我也很是心疼。

我真的接受不了。我们是那么用心地爱着你、尊敬你。日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你呢?


心好凉。我不想再逼着自己去原谅你了,可以吗?

Monday, June 20, 2011

病态

走了15分钟的路,去到学校,却被告知今早的课被取消了。大学三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大家都习以为常。只是,当接二连三地发生在同一批人身上时,大家免不了会唠叨几句。

这样的情况,通常都是因为医生突然有事(或许是私人因素,或许是病人情况不稳定)而临时取消的课。由于之前被延后的两堂课都还没上,朋友带点愤怒的语气向工作人员投诉。其实大家都知道不是工作人员的错,但总是习惯地把怒气发泄在他们身上。等到下次医生来到讲课,向我们道歉,我们却总是毕恭毕敬、嬉皮笑脸地说没关系。这就是十多年教育塑造出来的人格。

听见朋友向学校员工的抱怨,我想起了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情景。那时候,老师们为了学生能顺利地应付政府考试,总是分配许多功课让学生在家完成。但许多同学已开始参加各科的补习班,每当老师一分配功课,同学们就开口抱怨。有的说补习功课还没做完,有的说其他老师已经分配好几样功课了。通常老师们都回充耳不闻,微笑回应,然后继续交代功课。有些老师则同情我们,当真减少了作业。后来,同学们见状即变本加厉,抱怨声不绝于耳。有一天,一位老师实在忍受不了,狠狠地把我们给骂了一顿,说我们做一本作业,她却需要批改全班四十多本,多做练习是为了我们,对她没有任何好处。那天以后,再也没有人在老师交代功课时抱怨了。

直到当上临教时,听见学生们投诉功课太多,好像看见当年的自己。当时看见眼前的学生,觉得这班羽翼未丰的小伙子怎么都以自己为中心?怎么觉得所有人都得迁就自己、配合自己,仿佛别人一出生就是为了自己而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的立场都不一样。小时候觉得做功课很苦,却不知道学生只管忙功课,而大人们除了功课以外,事事都得操心。回想起来,那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自小就已经展露无疑了。


“天啊,怎么每一次都这样?昨晚我3点多才睡觉,今早一大清早就得起床,怎么说延迟就延迟?延迟到几时?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学校员工正要离开时,朋友依然在不断地投诉。当那员工转身之际,脸上露出了很无奈的神情。

没错,忙于学习之外,我们还得为将要到来的临床考试(OSCE)作准备,还有报告、毕业论文、其他大大小小的考试,有点令人透不过气。但这一些,比起医生繁重的工作、病人或病人家属给予的压力,或者学校员工们的工作量,都不算是什么。只是,我们都习惯把自己无限量地放大,其他人相对地缩小了。在我们眼中,只有自己,别人的事看起来总是不那么重要。

想到白白被浪费的时间,的确很气愤。但再想到尽责的员工,在我们等待的时候不断地拨电话给医生的情景,也不好意思破口大骂。就当作是上天在锻炼我的心志吧!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你可以有不满的情绪,但请不要把这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

(图片取自网络)

Friday, June 17, 2011

顿悟

曾经在星云大师的一本宗教书籍中看到这么一句话:
“不要因为伤心的事而伤心,也不要因为高兴的事而高兴。”

那时候觉得,只要是星云大师所说的都是对的,没加以思索就决定把这话归入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之一。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因为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成绩而感到郁闷。我对她说了同一句话。

朋友立即反问:
“照你这样说,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不就像死人般,没有任何感觉吗?”

这话当场把我问得哑口无言,场面甚是尴尬。
(这就是光死背而不思考的后果)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每天都尝试从不同的人与事中找出答案。

一天下午,午睡后不知怎的,我好像突然开悟了。对于星云大师的那句话,我有了新的理解...

禅修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我们相信佛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这尊佛已经被许多外来物给遮盖了。在佛教里,我们称这些外来物为色、声、香、味、触、法。人们缺乏了定力,总是被这些外来物牵着走。结果,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讥讽与调侃而愤怒、因为成绩考坏了而伤心、因为一句赞美的话而赞赞自喜。殊不知,不管喜或忧,一切都会过去。

颁奖典礼后,一些获得最高荣誉的明星会说:
“得奖的那一刻很雀跃,但当灯光熄灭了、走下舞台后,别人也都回到了各自的岗位。没有了奉承的话,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样的落差,让我倍感落寞。”

再坏的事也会过去,再令人振奋的事也不能永久地持续。

若想要时时保持开心的状态,唯一的方法是学会控制自己的一颗心,不要让它乱蹦。开心是因为自己对事情的乐观看法,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这是我在星云大师身上得到的大智慧,不知道这样的解读是否正确,却很管用。至少,我不再轻易被周围的人或事影响情绪。

或许这样的说法有点宗教化,但在医学上,暴喜暴忧对身体的确有一定的伤害。

“不因为伤心的事而伤心,不因为开心的事而开心”,不是要你对生活变得麻木、没有感觉,而是以另一套方式教导你永远保持快乐。


喜怒哀乐,说白了只是人的感觉。无需被这中飘渺的感觉驾奴自己。

(图片取自网络)

Monday, June 13, 2011

戏剧人生

趁着早上的课临时被取消,与几个朋友决定到医疗中心去走一趟(以争取出席率^^)。

几个星期没去了,感觉有点慵懒。刚好被派到去门诊,门诊病人特多,为了不耽误病人的时间,医生通常只让我们在一旁观察。不过,门诊的医护人员总是尽量让我们参与,比方说向病人询问病历或量量血压、体温。

拿了几个病历后,与朋友无意中发现医疗中心里小小的“急诊室”来了个病人,两人一溜烟地就混了进去。医生告诉我们,躺在病床上的老婆婆是因为伤口恶化而来到这里。与医生交谈时,老婆婆操的是一口爪哇语。

“那么伤口为什么会恶化呢?”我问医生。

医生为我充当翻译,转过头再问了问老婆婆。

“......" 两个人支支吾吾地说了几句爪哇语,而我只听得懂两个字:是的,是的。

“哦,老婆婆原先是因为脓肿(abscess)而来见医生,但当值的医生处理不当,让伤口给缝上了,脓肿所引起的伤口本来就不应该被缝合...”
医生一边向我们解释,一边剪去病人伤口旁坏死的皮肤层。

不一会儿的功夫,伤口就被清理好了。老婆婆半丝痛苦的神情也没有,因为细胞已经坏死了,不会感觉到任何痛楚。

我却笨笨地问:
“不必打麻醉药吗?”

接着,“急诊室”又来了个妇女,捧着肚子,脸部表情极为痛苦。医生让病人躺在床上,掀开衣服,肚子上是一条长长的疤痕。后来医生告诉我们,那是之前取走腹腔内的囊肿(cyst)所造成的疤痕。伤口看起来复合得很好,没有任何液体或脓状物,其实是病人过分担忧了。医生顺道教我们如何检查手术后的伤口,再给病人开了止痛药,告诉病人伤口并无大碍。病人走的时候,我瞥见了她脸上的释怀。

虽然装模作样地戴上手套后,我只为医生递了一块纱布,但至少也学到发烧咳嗽以外的病情处理。

之后,与朋友乖乖地回到门诊部。门诊外等候的病人逐渐减少,我走进检查室看看有什么病例。当时被医生检查的病人有作呕、肚子不舒服、身体时冷时热的现象,月经也迟了一个月。医生怀疑病人怀孕了,填了表格让病人做个怀孕测试。我看了看病历,病人才19岁,看起来应该还在念书。但听说自己可能怀孕了,她并没有多大的反应。病人走后,医生望了我一眼,笑了笑,然后继续写病历。在病人面前,我尽量装着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却被医生一眼就识破了。

过后,我又被叫了出去向其他病人询问病历。大概20分钟后,我看见刚才那一位病人手上拿着报告,眼睛泛红、强忍着泪水地走进了检查室。陪伴在她身边的是一名男生,也是一脸失落的样子,本人猜测是病人的男友。从门缝中,看见医生不停地对病人说话,病人一边抹眼泪,一边点头。又过了大概十分钟,病人泪水汪汪地走了出来,扑在男友的怀里不断地抽泣。明显地,测试是呈阳性了。后来看了病人的病历,确实如此。但这“喜讯”看来并不受欢迎。


一所小小的医疗中心,每天却有形形色色的病人来到这里。有些看起来没啥大碍,却带着一则恶讯回家;有些看起来痛苦不堪,离开时却是如释重负。有些夫妻因为无法受孕而懊恼不已;有些情侣却因为意外的新生命而烦恼不堪。这些原本只能在电影里才能看见的情形,却让我在一天内见识完毕。虽然知道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但亲眼看见后,却有另一番诠释。


看来,这条路,我并没有选错。

(图片取自网络)

无言的艺术

那天与朋友通电话,聊了将近20分钟。但感觉上,那比我三天加起来所说的话还要多。

前几天在课堂上,教授才提到说:
“保守估计,女生一天要讲两万个字。与男生不同,女生说话不是为了得到解决方案,她们纯粹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听到这里,我不禁苦笑了一下。以前的我也是这样的吧?开心也说,失落也说,家里停电也说,牙膏挤不出来也说...

后来的一件事中,让我感叹:有些话,还是放在心里比较好。渐渐地,要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决不会把话说出口 。偶尔不小心说多了,事后回想起来,还会暗自懊恼。朋友说我不愿与人分享,但我觉得,有些事是我与某一些人的传属回忆,要是到处跟别人说了就会失去它可贵的地方。

有个朋友甚至说我嘴里含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形容,觉得那是一种讽刺,心里不禁反驳:
“那你嘴里的都是粪便咯?巴不得把全部都吐出来!我不嫌你的粪便臭,你凭啥嫌弃我的黄金?”
(有点坏心眼的成分)

与人沟通是很讲技巧的,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场游戏,不同的人会为自己设下不一样的游戏规则。有些人喜欢有话直说、一刀见血;有些人则喜欢拐弯抹角、话中有话。本人对后者较为反感,这类人总是有话不直接说,却以另一种方式来试探人。当然,我必须尊重别人的游戏规则,尽可能猜测对方的原话,让他/她知道他/她想知道的事情。但这样的交谈方式,是挺累人的。所以有时候,要是对方没把话说清楚,我会选择装傻,再来个支吾以对。这是我的游戏规则。

其实,沟通不见得一定要用嘴巴,眼神上的交流有时候来得更为真诚。看看父母望着孩子的眼神,还有情侣或夫妻间的深情对望,一切的爱都尽在不言中。有时候,朋友之间会出现一种难得的默契,比如说两个人在同一时间看见一样东西,勾起了共同的记忆,两人不知觉地互望了一眼,会心一笑。真喜欢这种不需要言语的交流!

或许有人会说,许多误会就是因为缺乏沟通而发生的。正确的沟通方式固然能减少误会,但更多的时候,误会却是因为一时的多嘴,不然长辈们怎么会说“祸从口出”呢?在还未掌握沟通的精髓前,我还是保持沉默的好。

世间万物都不外于阴阳两极,有人说话,就得有人聆听。而我,只是选择做个假哑巴,长时间地聆听。


要是嘴巴不断地讲话,两只耳朵都得听嘴巴的,那,谁来听一听心在说什么?

(图片取自网络)

Saturday, June 4, 2011

安静的声音,只属于黑夜

少了月光的深夜,泛红的天空,没有半点星光。关了灯,戴上耳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Sofia Jannok 所演绎的 《Liekkas》--萨米族语中“缓缓的安静”的意思。宁静、缓慢的节奏,永远也听不懂、学不会的歌词,却格外怡人。有时候,静谧的深夜就需要这样的感觉...




另一首外语歌曲--Amy Diamond 的 《En Helt Ny Jul》收录于她的一张同名专辑中,瑞典语中“一个崭新的圣诞节”的意思。尽管听不出半丝圣诞气息,却也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之所以开始留意这具有天份的少女歌手是因为《Heartbeats》,一首第一次听就被深深吸引着的歌曲,很是窝心。





有时候,一些听不明的外语歌曲更能牵动人心。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国际语言,不分肤色地述说着所有人的故事。

没有了吵杂的车声、人声,只剩下这天籁般的声音与我作伴。一天下来,仿佛只有此刻的自己才真正地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