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0, 2014

有一个地方


今天去见了一位来马游玩的印尼朋友 (她妈妈竟然跟我姐出席同一个药商的讲座!), 回途中脑海不断涌现在印尼的许多回忆。

朋友当中, 她们两人算是我最想念的了。我们三人经常被分派到同一间外省医院, 路途平均 3-4 小时, 在车上的时间相当长。正因为如此, 我们都习惯了沉默地相处, 不会刻意找话题。而且她们待人特别诚恳, 让我不自觉地跟她们分享越来越多事情。偶尔突然想家, 我会借故找她们出来, 也不透露原因, 只是静静地坐着喝喝茶, 让我不至于要一个人熬过思愁。

如今, 终于完成了在印尼的任务, 拿了个学位回来, 看起来跟印尼已毫无关系, 我却总觉得我会有回去的一天。或许那一天会是她的婚礼? 又或许是她的第一个小孩出世了? 好期待, 我想到时一定会有回家的感觉。


记得宣誓成为医生的那一天, 朋友代表我们所有大马的毕业生说, 印尼或日惹会在我们心中永远留下一个特别的位子。当时我在台下听了, 也忍不住轻轻地点了点头。

日惹这个地方, 真是令人百感交际啊…

Monday, June 16, 2014

值得学习


姐夫买了两本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回来, 我硬是让他分我一本。

读着读着, 只觉得内容有点肤浅, 或许作者不想闷着读者, 很多时候都只是蜻蜓点水。而且, 书中提到的 "说话之道" 都只适合用在特定的场合和对象。书读了一半, 甚至觉得作者的一些道理有点耍心机, 好像跟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在为了自己未来的利益而铺排。如果每一次跟人谈话都要如此费事, 还真的挺累人的。

读到最后一页, 作者提到说, 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类, 我们倒不必大费周张地学说话。语言的发明, 本来就是让我们可以跟其他人联系。这句话好像有点让我开窍了。

所谓知己知彼, 听得懂别人说话, 才会较容易表达自己吧? 此书让我觉得, 该是时候在说话这方面下点功夫了。不是为了让自己听懂别人的话, 而是让别人能真正听懂我的意思。当然, 前提是对方有兴趣理解我的每一句话。


最近总是抱怨妈妈都没用心听我说话, 或许, 事实上是我没用心把话说得让她懂吧?

Thursday, June 12, 2014

出游去


朋友说, 现在这个阶段很难找朋友一起玩。那天, 我们很难得地, 两个无业游民加上一个补假中的上班族, 悠闲地一日游去了。

租来了脚踏车, 花了三个多小时, 终于被我学会了!! (我就是这样, 别人从小轻轻松松就掌握的技能, 我一把年纪才学会 >.< )

朋友在一旁乘凉, 我却在烈日下摸索着平衡的技巧。结果, 好不容易恢复正常的肤色又被晒焦了。

所谓的一日游, 其实只是乘船到另一个地方聊天。午餐后, 骑着脚车在渔村内遛荡, 再到晚餐, 我们都聊个不停。或许是闲在家太久, 难得有人陪就抓紧说话的机会。有人说, 跟人沟通能刺激脑细胞。我的头脑再这样无所事事下去, 无须多久就会萎缩。

有些朋友少见面, 是因为本来就没有很投缘; 有些却是因为时间的不允许。不过事实证明了, 后者, 也是事在人为。


假期对我来说, 是把所有投缘的朋友都找出来 (十根手指能数完), 告诉大家, 我还在, 我还很好!

Saturday, June 7, 2014

从小培养


爱玩乐器的孩子不会坏,


爱游泳 (玩水) 的小孩最阳光!


让我当你们一辈子的长辈、玩伴、朋友兼导师, 好吗?


读后感, 你有看懂吗?


故事看完了, 留下了恍然大悟, 结局并不是一开始想象的那样。回忆之前的细节, 的确有许多模棱两可的地方。

当结局摆在眼前, 一切变得那么合情合理, 过往的所有都不必再追究。

或许生命中也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回答你此刻的疑问, 让你知道你每一个的低谷与不顺心, 都是为将来你意想不到却又令人惊叹的结局而铺路。

故事的结尾, 男女主角在离别前默默许下了见面的承诺。离别是为了巩固和确定对方在心中的位置。我们总是习惯在愉悦时许下承诺, 但到底哪一个诺言确确实实地被实现了? 唯有时间能见证。

但每一次说再见时, 请一定要看着对方的双眼。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次相见是几时, 这一次的再见是否是最后一次, 更不知道默默许下的承诺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Thursday, June 5, 2014

保持中庸好了


那天朋友到我家来准备晚上和老同学聚会的餐点, 看见我床上躺着一本Dan Brown 的 Deception Point, 她问:
"咦, 你也看他的书?"

我以为朋友和我志同道合, 她却接着说:
"我没看过他的书, 但他那本 Da Vinci Code 有点歪曲了我们的教义。"

我抬头看看书橱上那本红色的 Da Vinci Code, 那正是我接着要看的书。朋友那么一说, 更加深了我对它的好奇心。

此刻, 书已看了过半。就像前两本一样, 故事情节紧凑, 让人一页一页地追看。我甚至从网上找出«最后的晚餐»一图来对照, 越看越有趣, 也越看越明白为何许多基督教徒都不大喜欢这作者。

也找来了一些此书的负面评价, 其中一位作家说:
"这是一本烂透的书, 甚至侮辱了其它烂书的名声!"
(A novel so bad that it gives bad novels a bad name.)

书中所描述的宗教、历史、艺术和建筑, 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 固然不能给上什么评价。但我觉得每一本书都有它可点之处, 更何况是一本如此畅销的小说。

如果我们不去追究作者所提出的宗教理论是否属实, 书中的每一个论点, 是否值得大家去思考? 毕竟, 一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读者去思考。

托 Dan Brown 的福, 我开始相信我们所看见的政治、新闻、广告等, 很多时候都是有心人、有权人储心积累地让我们看见的。当然, 我并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分析和分辨真相。这个阶段, 我只要记住每件事情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根本没有所谓的绝对。

回头看看那些恶评此书的有名作家, 他们是否都具有作家该有的内涵和气度, 还有那份天马行空的创意? 还是说, 不惜一切捍卫自己宗教是他们至高无上的原则?

不认真总给人一种轻佻的感觉 ("别太认真"这句话要是用在错的时候, 会让人非常反感)。但有时候太认真、太执著, 你就输了。输了分析的能力, 输了接近真相的机会。


Tuesday, June 3, 2014

比什么都可贵


很久以前, 也不知道是谁跟我说过, 烧香很污染环境。想想也觉得蛮对, 从此不管在家还是任何神庙都没再烧过香了。但偶尔过时过节, 妈妈会以严厉的眼神、坚定的语气跟我说: "烧香给你祖母!"。这种时候, 会让我觉得我真的该做个孝顺的孙女。(而且要是我不烧, 妈妈就不会把祭拜祖先的饭菜收回来, 让我吃…)

昨天拜过祖母后, 妈妈看我三两下功夫就搞定了, 问我:
"没跟你祖母聊天吗?"

我: "有啊!"

妈: "聊什么? 一定是要你祖母快快给你收到信咯!"

哈, 还真的不是。虽然每天听到邮差来, 我都会竖起耳朵, 看他有没有停留在我家门前, 门铃有没有响, 我那封"情信"是否到了。但还不至于要求神拜佛快快拿到信 (我长年累月买下的书都还没看完)。

那我跟祖母聊什么?

老人家拜神会求家里的小孩健康长大, 我这半个老人家 (朋友说二十五岁后人就开始衰老了) 是求一家人出入平安 、身体健康。

真的, 不管在外面遇到什么事情, 想到家人都健健康康地, 那已是一大推动力了。而对于自己, 有健康的身躯, 让你能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那是多好的福气!

我始终没告诉妈妈跟祖母聊了什么, 只是神秘兮兮地笑。没想到今天她又追问, 感觉上她是想试探什么。难道她以为我在求姻缘? 在其他亲戚还没来得及追问同一个问题前, 祖母你还是让我早日收到那封"情信", 让我早日逃之夭夭吧。


Sunday, June 1, 2014

谁说我们不能?


中学时, 我觉得她是一个特别独立的女生。只要是想做的事, 她会立刻铺开她的人际网, 四处查询, 把一个个难题解决掉, 最终成功把事情完成。我一直觉得她会往艺术点的路线走, 比如说, 设计师。后来, 因为种种的因素, 她告诉我她不得不面对现实。

听着她讲述自己即将开始另一番事业, 我也感觉到那无法形容的兴奋。然后, 她说, 她对事业的野心还不如我, 我当场大笑。

朋友, 你是比我还贪心, 你想家庭事业两兼顾! 你对未来的安排, 都已经顾虑到男友和他家人的看法了。这是我以前完全没料到的。但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到, 你妈也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啊! 拥有一位特别能干的妈妈, 是你和我的共同点。^^

一个上午, 我们分享了许多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在你这个历经了许多的社会人士面前, 我的想法显得梦幻多了。大家都说要把工作当兴趣, 我却不想把兴趣当作赚钱的工具。我会证明给你看, 那是行得通的。

但愿你我都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熬过各方面的压力, 若干年后, 拿出各自的成绩单向对方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