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7, 2011

多一天

假期中,看了Mitch Albom For One More Day。这是朋友大力推介的一本书,看完后有点伤感,除此以外,觉得没啥特别。但书中的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且令我反复思考。

故事一开始,男主角的爸爸告诉他:

“你只可以选择当爸爸的孩子,或是妈妈的孩子(daddy’s boy or mama’s boy)。”

当时男主角选择了当爸爸的孩子,凡事都以爸爸为榜样。但在父母离异后,妈妈却影响了男主角的一生。

八岁(还是九岁?)以前,我也是爸爸的孩子。因为爸爸总是答应我诸多的要求,买玩具给我的也都是爸爸。当时许多事我也选择先告诉爸爸,因为妈妈一定会反对。八岁以后,父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完全改变了。

孩子做错事,父母肯定会不计较地原谅,这是父母无私的爱。要是犯错的是父母呢?说实话,心里那道疤痕是永远也不会淡去。更何况,对方一错再错,不知悔改?

孩子是自私的,我只能这样说。


这是第一个情节。第二个情节则是男主角在妈妈逝世后写了两个列表 : Times my mother stood up for me”及 Times I did not stand up for my mother”。

天下妈妈总会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对是错。可是,孩子是否会同样地永远站在妈妈那一边?还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妈妈?书中男主角提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其中一件让我读了不禁失笑:餐桌上,男主角的爸爸正挑剔妈妈煮的一道菜。双方争执不果,妈妈转向在旁的男主角,希望得到支持的一票。男主角却边吃边不经意地说:“味道的确有点不对。”

这好像也曾在我家的餐桌上上演。

身为孩子的我们或许会单方面地想:我要努力赚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回家次数少了父母应该要体谅。但能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或许只是在一些琐事上得到你的认同。


曾经,朋友问我,有什么择偶条件?老实说,我觉得这种问题很无聊。喜欢一个人当然是凭感觉,而不是看对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月薪有多少。

忘了当时是怎么敷衍而过。要是现在有人问我,我肯定会这么说:

“对方要是一个会教导孩子人生道理,而且以身作则的父亲。”


要是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我会用完24小时去陪你。就像,你花了大半辈子的心思在我身上一样。

我始终是妈妈的孩子...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随意的感恩

###
记得表哥曾经说过:
“人生分成几个阶段。小时候我们比较亲父母,稍微长大一点朋友好像变得重要了,再大一点的时候会觉得还是家人较重要。”

习惯杞人忧天的我,最近常想,在未来的三年内,要是平均每年能回家两次,每次两个星期,那我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就只有不到一百天。三年,1096天,能在家的时间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可怜天下父母,始终得接受孩子长大了就会离开自己的事实。

前几天妈妈生病了,由我带她去看病。时光突然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妈妈带我去看病那样。那时候,我总是依偎着妈妈,什么也不必做,妈妈则以她有限的马来话把我的病情转告医生。回到家躺在床上,妈妈会依时把水和药送上,我只需要把嘴巴张开。这一次,我与妈妈却来了个角色大对换!

庆幸妈妈在我假期的时候生病(而不是其他时候),让我有机会照顾她、给她依赖,就像以往我生病时依赖她那样。


###
小外甥女如今仅有十个月大。我在她还未满月时,趁着日惹火山爆发回家见过她一次。事隔九个多月,这次假期回家,她一见到我就哭,连我买给她的玩具也不敢玩,还挺伤心的。还好,小孩的适应能力超强,不到两天的时间,她就向我张开双手要我抱了。

有时候坐在她旁边,看着她自己玩玩具,玩腻了,她就转过身来,把两只小手放在我的腿上,示意要我带她去别的地方。很喜欢她这样向我撒娇。把她抱在手上,对声音超敏感的她总是转来转去、东张西望地,偶尔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这个时候的小孩是最纯真的,不被世俗所污染,只做她想做的事。喜欢就开心地笑,不喜欢就放声大哭,这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

好羡慕......


###
朋友陆陆续续地毕业、工作,再多几年,说不定会接到身边朋友的“红色炸弹”,结婚、生子。渐渐地步入不同的阶段,心里既是期待又是恐惧。期待,自己也能赶快毕业、工作,反哺父母;恐惧,如今写意、不必担心生活的日子将永远消失。


###
那天与朋友短聚,吃着渴望已久的蛋糕,听着大家的近况,是个轻松的下午。朋友念的是同一个科系,谈话中所用的一些专业名词对我来说有点陌生,我把它当成额外知识拼命吸收,势必要把大家的距离拉到最低。与好友相聚,总离不了感情这话题。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执着,大家都在取笑对方的遭遇。说到最后,大家不禁苦笑,然后沉默了十几秒。

那一刻,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最美丽的沉默是默契。

我想,这就是十几年的友情换来的默契吧?


###
妈妈病了几天,见了医生吃了药也不见效。再次陪着她去到政府医院的门诊部,好不容易轮到我们见医生,我一口气把妈妈的病状告诉了当值医生,期待着医生进一步的解说。

医生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
“你是医学系学生?”

我一时反应不过来,错愕地笑了笑说是。

自问不是顶尖的学生,更没有标青的成绩,三年来的表现让家人对我不是很有信心(事实上,我对自己也缺乏了信心)。这次陪妈妈看病,看着妈妈的尿液及血液的检验结果,与妈妈的病状联系起来,我心里大概已有了个诊断。把报告交到医生的手上,她说出了我脑海里的一个医学名词-- Ur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UTI。这病本来就不难被诊断出来,但我心里还是暗喜,信心也稍微增加了。

肯定地,我不会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但我肯定自己在毕业后,不只能成为病人所信赖的医生,更要做个受家人承认的“家庭医生”。



上天或许不能把一切都赐给你,但祂会在生活中给你许多的暗示,让你珍惜此刻所拥有的。

其实,现在所拥有的,就已经是一切了。你不这么认为吗?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在家度假


没有任何计划的假期,也没打算要到任何地方去玩。就这样待在家,当妈妈的女佣(名副其实的印尼女佣),做家务、把家里所有剩下的食物都往肚里倒、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坐在露台看着下雨的午后、期待着周末当九个月大外甥女的小丑(逗她笑)、听着电台播放的华语歌曲看着书(绝对是医学以外的),突然觉得,这种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生活是如此地舒服!

但父母却好像不怎么习惯不往外跑的我。三两天就问一句:
“今天没出去吗?”

爸爸也假惺惺地试探:
“你的朋友都做工了(没人陪你玩)?”

虽然,不能说“我玩够了”,但,却有点“玩累了”的感觉,不想再跑了。

为了让父母稍微放心,今天决定自个儿跑出来。第一次到old town 上网,原来,从二楼的窗口望去,也别有一番景色!

或许我已习惯了一个人,觉得把朋友约出来是件很费劲的事。首先得想好地点,然后要迁就朋友的时间,等到朋友的答复时,往往那股兴奋的劲儿也已经消失了。

与其要别人施舍时间给我,不如自己在家逍遥地度假,做个典型的宅女!

好想就这样永远粘在家...

Saturday, August 6, 2011

我回来了

别人说,当你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时,你会变得更珍惜自己的性命,通俗点叫做怕死。

偏偏依然单身的我却变得格外怕死。

当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我脑海中出现了07年在日惹机场所发生的一件飞机事故,22人在该事故中丧生了。这事故是我毕业论文的一部分,飞机怀疑是在降落时超速而失控。而我偏偏要在同一个机场、同一条跑道起飞,心难免有点怯怯地。

飞机越走越快,我的心也越跳越快。当轮子慢慢地远离跑道、飞机已在半空中飞翔时,我不停地默念佛经。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飞机降落的时候。

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怕死。为什么会怕死?

有一次,朋友问我,要是现在的我突然被诊断出患上末期癌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我是否会继续念书?朋友问得诚恳,我也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不,我会停学然后当个教师直到死去。

“不能成为医生,你会甘心吗?”朋友继续追问。

这问题,我不懂得如何回答。当时我只是劝朋友别想太多、事情真的发生了才作打算,敷衍而过。

其实,那时候的我也经常会担心自己会突然遇上意外,然后突然死去。但我担心的不是是否能完成学业成为医生,我害怕家人(尤其是妈妈)会崩溃,无法想像他们接到恶讯后的反应。

或许是我杞人忧天,想得太多,但这样让我更珍惜自己的性命。最近经常告诉朋友说我的命很贵,珍贵的贵,不知道朋友是否有听懂我的意思,还是他们只是当成笑话来听?就算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我也习惯了不被人所理解。

有些感觉得在你遇上一些事情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到。


怕死,是因为你知道你有疼爱自己的家人;所以,我怕死。